熙宁四年,苏轼在《上神宗皇帝书》的开篇就提出了“臣之所欲言者三,愿陛下结人心、厚风俗、存纪纲而已”,在存纪纲方面,苏轼指出了“台谏”官员及其作用的重要性,认为其谏言可以起到“以折奸臣之萌,而救内重之弊”的作用。然而“今者物论沸腾,怨讟交至,公议所在,亦可知矣。而相顾不发,中外失望。夫弹劾积威之后,虽庸人亦可奋扬风采;消委之余,虽豪杰有所不能振起。臣恐自兹以往,习惯成风,尽为执政私人,以致人主孤立。纪纲一废,何事不生?”意思是指,苏轼担心从此以后,(不好的)习惯成了风气,都为执政大臣私人说话,直到君主被孤立,国家纲纪被败坏、法纪全被废除,到那时,什么祸国殃民的坏事都会滋生出来。
“纪纲一废,何事不生?”在封建社会如此,在现代法治社会亦是如此。“欲知平直,则必准绳;欲知方圆,则必规矩。”对于党员干部而言,没有规矩不成方圆,党员干部一旦思想上放松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根弦,言行上就会弊端丛生。法纪就是规矩,一旦人们无视规矩成为习惯,法纪的约束力就会逐渐失效,社会秩序就会混乱,会造成一系列不可以预计的不良后果。只有严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,才能避免法纪松弛带来的无穷后患。
对党员干部而言,防范此类风险,一是要保持党性、勿忘初心。“靡不有初,鲜克有终”,难的是持之以恒、永葆定力,所以更要不厌其烦强调初心的意义,不断加强作风建设,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违法违纪行为,坚持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,矢志坚守纲纪秩序,让严字当头,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,把纪律的螺丝拧得紧而又紧。二是要谨言慎行、有所不为。“不矜细行,终累大德”,一开始可能只是“老好人”思想放松了警惕,但长此以往,不自觉就会出现言语失当、行为失范、思想失控、作风失节等问题。规矩是起约束作用的,紧一点、严一点、繁杂一点,实际也是帮助党员干部克制膨胀私欲、断绝非分之想、少栽跟头,在前行的道路上不“闯红灯”,更好地干事创业。三是要自我监督、自我革命。“其身不正,虽令不行;其身正,不令而行”,这也警示党员干部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乱搞“阳奉阴违”、不能拉帮结派编织“关系之网”、不能左右逢迎汲汲于“争名夺利”。只有做到时刻自我监督和自我革命,立好规矩、讲好规矩、守好规矩、敬畏规矩,做到坚持学史名理、学史增信、学史崇德、学史力行,才能不断筑牢信仰之基、补足精神之钙、把稳思想之舵,在先行表率中永葆党的先锋队性质,将党的事业不断推进,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